0%

经济学入门

根据阅读书目简单来学习一下经济学。

《每个人的经济学》

资本主义简史

  • 什么是资本主义经济或资本主义?
    • 它指的是这样一种经济:在这种经济中,生产是为了追求利润,而不是为了自己消费(就像在自给农业中,种的粮食是给自己吃的)或政治义务(就像在封建社会或者社会主义社会中,政治权威,分别是贵族和中央计划机构,会告诉你生产什么)。

资本主义的黎明:1500—1820

工业革命:1820—1870

  • 反资本主义运动的兴起

    • 卢德分子(the Luddites)
    • 自由结社,空想社会主义
    • 科学社会主义
  • 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的神话:资本主义发展的真相是什么?

    • 19世纪西欧及其旁支国家的资本主义突飞猛进,通常被归因于自由贸易(free trade)和自由市场(free market)的传播。而没有比这更偏离事实的了。不管是在英美还是在其他西欧国家,在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阶段,政府都发挥了主导作用。(保护主义)
  • 自由贸易的扩张——大多通过不自由的方式

    • 大部分的扩张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的外围,比如拉丁美洲和亚洲。导致扩张的,是你一般不会跟“自由”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的东西——那就是武力(force),至少是武力威胁。殖民政策或不平等条约。

自由经济全盛时期:1870—1913

  • 资本主义挂上高速挡:大规模生产的兴起

  • 生产规模变大,风险、不稳定性增加,新经济制度应运而生:福利制度

  • “自由”的黄金年代其实不那么自由

    • 第一次全球化:是全球经济第一次整合为单一的生产和交换体系。许多评论者认为,这是各国选择自由经济政策的结果。

      自由主义:古典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将个人自由放在首位。从经济角度看,它指的是保护个人按其个人意愿使用财产的权利,特别是在赚钱上。依此观点,理想的政府应该只提供有利于实现这些权利的最少条件,例如法律与秩序。这样的政府被称为“最小政府”(minimal state)。当时在自由主义者之间最出名的口号是“放任”(laissez faire),所以那时候的自由主义也等同于自由放任主义。今天,自由主义通常与民主画上等号,因为今日的自由主义者也强调个人的政治权利,包括言论自由。然而,在20世纪中叶之前,大部分自由主义者都还不是民主主义者。他们反对“传统和社会等级比个人权利优先”这样的保守观点。但他们也认为,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拥有这些个人权利。
      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的主流。它跟古典自由主义非常接近,但不完全一样。在经济方面,新自由主义也提倡最小政府,但有一些不同。最重要的不同是,他们接受央行具有垄断发钞权,古典自由主义则认为货币发行也应该有竞争。在政治方面,新自由主义没有公开反对民主,但古典自由主义则公开反对。不过,还是有许多新自由主义者愿意为了私有产权和自由市场而牺牲民主。新自由主义也被称为“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因为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三个经济机构——美国财政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都鼓吹新自由主义,而它们都位于华盛顿。

  • 事实上,1870—1913年,在国际层面上,我们并没有看到普遍的自由主义。在资本主义的中心地带,不管是西欧还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实际上是加强了,而不是减弱了。自由化主要发生在较弱的国家,但很多都是被迫——被殖民或者签订不平等条约——而不是自愿。(帝国主义时期)

大动乱:1914—1945

  • 资本主义跌倒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自由黄金年代的终结
    • 在某个层面上,“一战”爆发没什么令人惊讶的。全盛时期的全球化很大程度上是由帝国主义推动,而不是市场力量。这意味着资本主义列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很可能升级为暴力冲突。一些论者走得更远,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到了没法持续向外扩张就无法维持下去的阶段,但外扩迟早要结束,结束之日便是资本主义灭亡之时。
  • 资本主义有了对手: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 资本主义的萧条期:1929年大萧条
    •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对大萧条有一个很有影响力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个金融危机一开始虽然很大,但还是可控的,后来之所以演变成大萧条,是因为美国在1930年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the 1930 Smoot-Hawley Tariffs),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从而引发“贸易战”,并最终导致世界贸易大崩溃。
    • 然而,有研究表明,1929年后国际贸易崩溃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关税,而是国际需求的螺旋式下降,这是资本主义核心经济体的政府坚持平衡预算导致的。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能够维持需求水平的经济参与者就只有政府了。政府的支出可以大于收入(入不敷出),也就是采取预算赤字。然而,在大萧条时期盛行的观念就是平衡预算,因此便阻止了预算赤字的使用。经济活动一减少,税收收入也跟着减少,唯一能够平衡预算的,就是削减开支,这样一来,就没有什么来阻止需求的不断下降了。18更糟糕的是,金本位使得其央行没法增加货币供给,因为他们担心一增加,本国货币就会贬值。货币供给有限,无钱可贷,就又限制了私人部门的活动,从而进一步削弱需求。
  • 启动改革:美国、瑞典走在前头
  • 资本主义增长放缓,社会主义超过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黄金年代:1945—1973

对于为何出现黄金时代这个问题,最具影响力的解释是,黄金时代主要是经济政策和制度的改革的结果。改革产生了混合经济(mixed economy),混合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点。
在大萧条之后,所有人都意识到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局限。新的共识是,政府应该积极应对不受管制的市场的失灵。与此同时,战时经济计划的成功,消除了民众对政府干预可行性的怀疑。许多欧洲国家的左翼政党,由于在战前对抗法西斯主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在战后纷纷赢得大选,他们提高了社会福利,并为劳动阶层争取更多的权利。这些政策和制度改革在很多方面成就了这个黄金时代。它们创造和平,鼓励投资,增加社会流动,并推动了科技创新。

  • 新的黎明:发展中国家终于开始发展
    • 独立后,大多数国家都推翻了曾经在殖民主义政策下被迫实行的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政策。有一些直接实行社会主义,而有一些还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但由国家主导工业化的发展。这种战略被称为进口替代工业化(import substitution industrialization,ISI)战略,顾名思义,就是以国内商品替代进口商品。这个政策可以通过保护国内生产者不受先进外国生产者的竞争来实现,也就是限制进口(幼稚产业保护)和对外资企业在国内的运营进行严格管制。政府也经常补贴私人部门生产者,或者在私人部门投资者不愿意投资的高风险行业成立国有企业。

过渡期:1973—1979

1971年,美国终止以美元兑换黄金,黄金时代的体系开始瓦解。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旧的金本位被废弃,因为当时各国认为金本位会让宏观调控变得太僵化,像大萧条看到的一样。但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也还是跟黄金挂钩,因为其他主要货币挂钩美元(对美元汇率是固定的),而美元又可以自由兑换成黄金(35美元兑1盎司黄金)。当然,这个体系是建立在美元跟黄金“一样好”的假设之上的。但这个假设在当时不算不合理,当时美国产出占世界总产出近一半,而且世界各地美元严重短缺,因为人人都想买美国货。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宣告黄金时代进入尾声。当时,石油生产国组成的卡特尔——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又称欧佩克)串通涨价,石油价格一夜涨了三倍。本来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许多国家的通胀率就在慢慢上升了,石油危机一爆发,通胀率暴涨。更重要的是,接下来的几年出现了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flation,简称滞涨)。这个新名词打破了长久以来的经济规律,本来是经济衰退(或停滞)物价就下跌,经济繁荣时物价就上涨。如今是,经济停滞(虽然还不是像大萧条那样的长期衰退)但物价却飞涨,每年增长10%、15%甚至25%。26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彻底结束了黄金时代,它带来了新一轮的高通胀,帮助新自由主义的政治人物在好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获得政权,特别是在英国和美国。

新自由主义的起落:1980年至今

里根政府大幅降低高税级的所得税率,政府的解释是,给富人减税,他们就能享有更多的投资成果,因此就会有更大的激励去投资和创造财富。而当富人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就会花得更多,为其他所有人创造更多的就业和收入。这被称为“涓滴理论”(trickle-down theory)。与此同时,政府还削减了穷人的补贴(尤其是在住房上),并冻结了最低工资(也就是不调高),这样穷人就有更大的激励更努力工作。我们如果想一想,会觉得这套逻辑是奇怪的。为什么让富人更卖力工作需要先让富人更富,让穷人更卖力工作需要先让穷人更穷?先不管它的逻辑是不是奇怪,这套被称为供给经济学(supply-side economics)的理论,成了之后三十年美国经济政策的基本信仰。
美国在这个时期放松金融管制(financial deregulation),为今日美国的金融体系奠定了基础。恶意并购(hostile takeover)剧增,改变了美国整个企业文化。所谓恶意并购,指的是违背企业现有管理层意愿的收购。做出恶意并购的往往是“企业狙击手”,他们只对资产剥离(asset stripping)感兴趣,也就是把有价值的资产卖掉,而不考虑公司的长期发展。

  • 第三世界债务危机和第三世界工业革命的结束
  • 围墙倒塌:社会主义的挫折
  • 终结的开始:亚洲金融危机
  • 虚幻的黎明:从互联网泡沫到“大稳健”
  • 墙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 “凯恩斯主义之春”与自由市场正统派的回归

如何做经济学

古典学派

每个个体经济参与者追求私利,产生了有利于社会的结果——国家财富最大化。为了追求利润,生产者会努力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最终促使他们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来生产产品,从而最大化国家产出。这个思想被称为“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它可能是经济学中影响最大的比喻。
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也信奉所谓萨伊定律(Say’s Law)。这个定律说,供应创造自身的需求。它背后的推理是:每个经济活动都会产生跟它的产出价值相等的收入(工资、利润等)。因此,不可能发生因需求不足导致衰退的事。古典学派反对任何限制自由市场的政府干预,比如保护主义或者管制。
资本主义经济是由三种阶级组成,用李嘉图的话说就是资本家、工人和地主。

新古典学派

它强调需求(源自消费者对产品的主观价值评价)在决定产品价值上的作用。古典经济学家相信,产品的价值是由供给决定,也就是由它的生产成本决定。他们以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测算生产成本——这就是劳动价值论(labour theory of value)。
新古典学派把经济想象成理性且自私的个体的集合,而不是像古典学派一样,将经济看成是不同阶级的集合。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个体被设想为一个单向度的人——一部“享乐机器”(pleasure machine),这部机器最大化自己的快乐(效用,utility),最小化自己的痛苦(负效用,disutility),而且这种享乐(或者说效用)也往往是取狭义的物质定义。
新古典学派将经济学的焦点从生产转向消费和交换。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体系被看成一张交换的网,驱动交换的是“自主”(sovereign)消费者所做的选择。
发展1:有一些经济活动的影响(effects)没有在市场上标价,因此没有被经济决策考虑到,这就是所谓的外部性(externality)。
发展2:补偿原理(compensation principle):如果某个改变对受益者的总收益在补偿所有受害者的损失之后还有剩余,那么就算它有违帕累托标准(也就是损害了某些人的利益),它也可能是一种社会改进。

马克思主义学派

马克思主义学派继承了古典学派的许多元素。在许多方面,它比号称古典学派接班人的新古典学派更忠实于古典学派的信条。它从古典学派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论,新古典学派则明确拒绝接受;它重视生产,新古典学派则只关注消费和交换;它认为一个经济体由阶级组成,而不是个体,这个也是古典学派的核心观点,但新古典学派摒弃了。
古典学派认为生产是经济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学派更进一步,认为“生产是……社会制度的基础”(恩格斯语)。每个社会都有各自的经济基础(base),或者说生产方式(mode of production)。这个基础由生产力(forces of production)和生产关系(relations of production)组成。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机器和劳动技能;生产关系指的是财产权、雇佣关系和劳动分工。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上层建筑(super-structure),包括文化、政治和人类生活的其他方面,它们反过来又影响经济的运行。
马克思主义学派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发展阶段”论,认为社会是在一系列的历史阶段(根据生产方式划分)中不断演进的,这些阶段依次是:原始共产主义(部落社会),奴隶制(比如希腊和罗马),封建制(地主控制着半奴或农奴,让其紧紧依附于土地),资本主义,共产主义。[11]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只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已,最终,我们还是要走向共产主义阶段。马克思主义学派用历史眼光看经济问题,跟新古典学派形成巨大的反差。
古典学派认为阶级是社会的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学派更进一步,认为阶级冲突(class conflicts)是历史的核心驱动力。《共产党宣言》开篇就说:“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此外,马克思主义学派不像古典学派一样将工人阶级视为被动的实体,而是赋予它积极的历史角色。

发展主义传统

发展主义传统专注于帮助经济落后国家发展经济,追上更发达的国家。对属于这个传统的经济学家来说,经济发展并不仅仅是增加收入这么简单——挖到石油或钻石就可以实现,而是要获得更复杂的生产能力(productive capabilities),即运用(或发展)(新)科技和(新)组织来从事生产的能力。
早期发展主义传统:重商主义、幼稚产业理论和德国历史学派
现代发展主义传统:发展经济学

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虽然强调个体的重要性,但跟新古典学派不同,它并不把个体当作原子式的理性人。它认为人类理性有严重的局限。它认为,行为之所以可能符合理性,是因为人类出于自愿或下意识,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社会规范——用哈耶克的话说就是,“挡在本能与理性之间的习俗和传统”。
奥地利学派认为人类靠深思熟虑(deliberately)创造秩序的能力有限,因此依靠市场的自发秩序我们会过得更好。

熊彼特学派

创造性破坏的风暴:熊彼特的资本主义发展理论马克思曾经强调科技发展是资本主义的推动力,熊彼特对此进行了进一步发展。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通过企业家的创新(innovations),即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的创新。创新能让成功的企业家在各自的市场获得暂时的垄断,获得超额利润(exceptional profit)——他称之为企业家利润(entrepreneurial profit)。随着时间的推移,竞争对手开始模仿,迫使大家的利润都降低到“正常”水平。在熊彼特看来,这种由技术创新推动的竞争,比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竞争更有力更重要。

凯恩斯学派

为何有失业?凯恩斯的解释
凯恩斯先从一个显而易见的观察开始:一个经济体不会将它所有的产出都消费掉。如果所有生产的东西都被卖掉,从而所有的生产投入都被使用(包括工人都被雇用),这被称为充分就业,那么产出与消费之差,也就是储蓄,必须全部拿去投资。不幸的是,没有什么可以保证储蓄会等于投资,尤其是当投资者和储蓄者不是同一拨人的时候,不像资本主义早期,当时工人工资太低,没法存钱,资本家都是用自己的储蓄去投资。投资和储蓄不相等,是因为投资往往无法立即实现收益,投资金额的大小往往要看投资人对未来的预期。而对未来的预期,主要是由心理因素推动,而不是通过理性计算,因为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货币在经济学中找到了真正的工作:凯恩斯金融理论
凯恩斯经济学充斥着不确定性,这意味着货币不仅仅是新旧古典学派所认为的记账单位或方便的交易媒介。在凯恩斯看来,它是为不确定的世界提供流动性(liquidity)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是迅速改变个人财务状况的手段。
鉴于此,金融市场不只是为投资项目提供资金,同时还可以利用不同人对同一项目的投资回报的估计不同来赚钱,换句话说,金融市场也是个投机(speculation)的地方。在这个市场,买卖资产的主要推动力已不是最终回报,而是对未来的期望,尤其是关于其他人心中的预期的预期,用凯恩斯的话说就是,“关于平均意见的平均意见”(average opinion about the average opinion)。

制度学派

个人是社会的产物,尽管他们可能改变社会规则。
新制度学派的主要概念是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唯一的成本就是生产成本,比如物料、工资等。然而,新制度学派则强调,经济活动的组织也有成本。有的人定义很窄,只将跟市场交易本身相关的成本称为交易成本:发现替代产品(逛街等)的成本、真正购物以及讨价还价的时间和金钱。有的人定义要宽很多,叫“经济系统运行的成本”,不仅包括进行市场交易的成本,还包括交易完成后的合同执行成本。

行为学派

之所以叫行为学派,是因为它试图根据真正的人类行为来建模,他们没有像新古典学派一样假设人是按照理性自私的方式来行事。这个学派还将这种方法延伸到经济制度和组织的研究中,比如如何最好地组织一家企业或设计金融法规。
人类理性有局限,个人和社会需要被规范
西蒙的核心概念是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他批评新古典学派不该假设人拥有处理信息的无限能力,或者说上帝般的理性。他自己称之为“奥利匹亚理性”(Olympian rationality)[18]。西蒙并不是说人类是不理性的。他的观点是,我们很想要理性,但能力有限,而且世界还很复杂——用凯恩斯的话说就是,世界充满不确定性。这意味着,人类决策的主要约束往往不是信息不足,而是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不足。
正由于有限理性,我们发展出一种心智“捷径”(mental ‘shortcuts’),能有效节省心智能力。这些被称为启发式方法(heuristics,启示法)或直觉思考,有多种形式:经验法则、常识或专家判断。这些心理工具的背后,是对模式的识别能力,它能让我们舍弃大量的选择,只专注于小范围、可管理、最有前景的选择。
我们建立起组织惯例(organization routines)和社会制度,以便我们能够弥补有限理性的不足。就像个人层次的启发式方法一样,这些组织和社会规则虽然限制了我们的选择自由,却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因为他们能够减少问题的复杂性。值得特别强调的是,这些规则使我们更容易地预测其他相关行动者的行为,因为这些人也会遵守规则,并按照特定的方式行动。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更适合叫作组织经济(organization economy)。

谁是经济参与者?

组织

企业

优先股的股东享有股息(dividends)分配的优先权。所谓股息,就是派发给股东,而不是留给公司的那部分利润。但这个配息优先权是以牺牲公司重大决策的投票权为代价的。这些决策包括公司高管的任命与其薪酬的制定,是否跟别的公司合并,收购别人或被别人收购。对这些事情有投票权的股份叫普通股。说是“普通”股东,其实在决策权上一点都不普通,他们通过投票做出集体决策。通常是一股一票,但在一些国家,某些股份享有较大的投票权,比如在瑞典,有些股份是一股等于一千票。
控股股东(dominant shareholder),这个股东拥有的股份多到足以决定公司的未来,也就是拥有控股权(controlling stake),通常至少要拥有总有表决权股数的20%。
股权分散意味着职业经理人即使没有股权,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大企业的实际控制人。这种情况被称为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简称两权分离。

工人

劳资共决制(co-determination system),有两层董事会,分别是“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就像其他国家的董事会一样,负责做出最重要的决策,比如并购或者关闭工厂,但必须得到监事会批准。虽然监事会主席是理事会任命的,而且有决定票,但监事会里面有一半的票数在工人代表手里。
有一些大企业是合作社(cooperative),由他们的使用者(消费者或储户)、员工或者独立小商家共同所有。
在现代经济体中,至少有一些工人不再作为个人在做经济决策。许多工人加入工会(trade unions, or labour unions),他们之间不再是彼此竞争的个人,而是作为一个集体,去跟雇主谈判,争取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工作条件。

政府

在大多数国家,政府都是最大的雇主。即使是一党专政国家,政府在做决策时,也没法像企业决策中的多数一样不顾少数利益。在民主国家,政府决策更复杂。理论上,多数党能够强加他们的意志到社会上。有时候确实是这样,但在许多国家,议会多数党是由几个独立政党组成的联盟,因此各党派时常要有所妥协。

个人

将个人定义为高度不完美——理性有限、动机复杂又彼此冲突、容易轻信、受社会制约甚至内部矛盾,其结果反而让个人变得更重要,而不是相反。正是由于承认个人是社会的产物,我们才更能欣赏那些做出跟社会习俗、主流意识形态或其阶级背景相抵触的选择的人的自由意志。当我们接受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就更能欣赏企业家做的那些人人不看好的“非理性”冒险(而当这些冒险成功后,大家又称之为创新了)。换句话说,只有在承认人的不完美之后,我们才能谈论“真正的”(real)选择。而在一个充满完美个人的世界,人们总是知道什么是最优行动,因此所做选择是注定的,这样的选择也就空洞无意义了。